赌大小的游戏规则
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赌大小的游戏规则 > 新闻动态 >

读方志 行贵州 | 贵阳慈善巷:贵州近代慈善事业的缩影

发布日期:2025-02-02 20:56    点击次数:187

  

历史上,贵州慈善活动并不鲜见,然而专业的慈善机构出现却比较晚。一般认为贵州慈善事业起步于明代,当时各地建立了多个慈善机构,且大都是官办性质。到了清代,贵州慈善业得到较大发展,绝大多数州府都设有慈善机构。

贵阳作为全省的中心,慈善机构自然较多。据道光《贵阳府志》和《贵阳市志·民政志》记载,清代贵阳设有育婴堂、及幼堂、养幼堂、养济院、尚节堂、资善堂、栖流所、群善社、积善社、乐善堂、华洋义赈总会贵州分会等慈善机构。民国时期贵阳慈善机构不断增多,新出现了世界红十字会贵阳分会、中国华洋救济总会贵阳分会、红十字救济委员会医务总站等。

在贵阳市云岩区,有一条名为“慈善巷”的小巷子,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巷子,见证了贵州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。如今,慈善巷西起中华中路,东至富水北路,长不足百米,宽约4米,清代时巷名为“车家巷”。据《贵阳市志·大事记》记载,民国19年(1930)1月,车家巷改为慈善巷,20世纪70年代,慈善巷曾一度改名为富水西巷,如今仍为慈善巷。当地群众认为,慈善巷的名称来自于坐落在此的资善堂。

资善堂设立于清光绪中叶,据《贵阳市志·民政志》记载:“受命官府,筹募资金,接收绝产,办理救济。”到清末期,资善堂设有济良所、养老院和孤儿院,是一个半官半民的施救机构。据《贵阳市志·人物志》记载,民国19年(1930),冯介丞(名乔荣,贵筑县人)应省政府之聘,主持资善堂工作。他同时参与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的工作,时间长达十余年。